阅读历史 |

第816章 成语太难懂了! (第2/5页)

加入书签

舒友良开口问道:“娃儿们,你们这是去干什么?”

“老爷爷,我们课间做操去。”

“快走,快走,值日生要点名了。”

“是啊,晚了要被先生骂了。”

刚才还像一群麻雀叽叽喳喳的孩子们,扑腾几声就跑远了。

舒友良看着孩子们的背影,眼睛里满是溺爱,“这些个娃儿们,小小年纪眼神不好使。我这么年轻,怎么能叫我爷爷呢?

我家大小子,都比他们还要小几岁。”

马塞洛和莱昂猛地发现,后续走过的数百孩童学子中,居然有女学生。

她们十二三岁,穿着差不多的校服,扎着马尾辫,三三两两,从教学楼单独的教室走出来。

人数不多,大约四百余人,占整个学生的五分之一。

马塞洛很惊讶地问道:“还有女学生?”

舒友良白了他们一眼答道:“说得多稀罕。万历大学医学院,也就是此前的柏林医学院,隆庆年间就开始招录女学生,培训女医士和女护士。”

胡应麟在旁边补充答道:“在东南,上海纺织学校最先在嘉靖末年就开始招录女子,学习棉纺、织布以及裁缝。

上海大学纺织学院在隆庆年间也开始招录女子,后来增设医学院,也开始招录女医士和女护士。

既然大学有招录女子,小学、中学招录女童也很正常。

只是地方普通百姓一般不愿意让女童去读书。这里是滦州,可谓是大明最开化的地方,免费读书执行得最彻底,才能看到如此多的女童学生。”

莱昂继续问道:“男女混读?”

“怎么可能!”王士崧摇头道,“再开化还是需要注意世俗的影响。看她们出来的教室,都是单独一层,带她们的老师,也多是女先生。”

马塞洛和莱昂还是不敢相信。

怎么能让女子抛头露面啊!

明国在这方面,应该比欧罗巴还要保守,怎么一下子就变了呢?

听了两人的疑惑,胡应麟感叹着解释道。

“新时代自有新风气,也该有新习俗。两位看到的表象,应该是从市面上那些话本小说里,得到了刻板印象吧。

实际上情况完全不同。

我在大学读书时,跟着卓吾公做过相关的课题研究。

我们实地调查过江苏、江西、安徽等多个县的乡村,其实在大明广大农村,妇人们除了繁重的家务,也要下地种田、上山砍柴。

这是因为农业时代生产力低下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