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27章 都是一身臭毛病! (第4/5页)
地的大案,销量暴增,名利双收。揭发该新闻的记者也跟着名利双收。
报纸和记者愿意去寻找和发掘这些新闻,把这些陋习和恶行揭露出来。
臣回去后安排召开内阁会议,要求太常寺鼓励和保障报纸的正常舆论监督,刑部对勇于揭发陋习恶行的记者要给予保护。”
在这个问题上讨论了一会,朱翊钧转到下一个话题。
“张师傅,今日朕找你来的第二件事就是引黄北归工程。
淮河、运河受黄河水患之苦久矣,河南山东河北缺黄河水灌之苦久矣。一害一利,远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这么简单。
印川公为了这个工程筹划了数年,派出多支勘测队实地勘察数年,各种数据报告和勘测地图,堆在一起足足有一人高。
该水到渠成。”
朱翊钧加重语气,“朕知道,朝野上下,包括内阁在内,对这个工程心存疑惑,三心二意。
这是万万不行!
引黄北归工程几经讨论,利弊摆在那里,清清楚楚。我们不能因为害怕承担失败的责任,就不敢去努力尝试!
新政改革的后果如何,我们不知道,但我们还是勇敢地开始了,努力地推行。
只不过我们在推行时睁大眼睛,时刻观察,发现问题及时分析,该调速调速,该拐弯拐弯,严重时拉下紧急刹车。
新政改革上张师傅尚且勇猛精进,怎么到了引黄北归工程上,反倒迟疑了?”
没错,张居正在引黄北归工程上心存疑惑。
虽然他没有出声反对,但是他身为内阁总理,在这么重大的项目上没有公开说支持,态度就很明显了。
在这个项目上,朱翊钧一直在做张居正的工作。
“张师傅,引黄北归工程是朕做的决定,所有责任由朕来承担,内阁不要有负担和顾虑,坚决执行朝议会议上公议、朕御批的方略决策!”
皇上话都说到这个份上,张居正知道自己要是再不表明态度,君臣之间恐怕会生隙。
“皇上,臣对引黄北归工程确有疑虑。工程浩大,耗费无数不说,黄河出事,会祸及百姓百万。
臣身为内阁总理,受皇上重托,料理国政,不得不慎重。”
张居正不支持引黄北归工程,除了以上原因,其实还有私人恩怨。
张居正跟引黄北归工程倡导者潘季驯,虽然曾经同在西安门书堂,为朱翊钧的老师,但关系一般,还常常因为政见不同而争论,但好歹没有撕破脸皮。
但张居正跟另一位倡导者、工
↑返回顶部↑